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专家称不排除成品油价格下调可能  ·辽阔荒凉高原牧场——新疆额敏孟不拉克  ·西藏之旅的钻石级选择——林芝鲁朗  ·秦皇岛山海风光  ·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苗族服饰艺术  ·到东北雪乡过大年 找回儿时的年味儿  ·新疆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克孜尔千佛洞  ·中国道教第一府: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  ·防治干旱与荒漠化 构建和谐世界,保护耕地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月底完成大修  ·雄奇的长江三峡 瑰丽的长江风景  ·多地旅游渐“休眠” 黑龙江冬季旅游热浪开涨  ·优秀影人:安徽摄影家杨有春(2012.7.9-2012.7.22)  ·东北海拔最高火山体——长白山  ·每周影人:广东摄影家马文聪(2009.4.13-2009.4.19)  
更多>>
中国客都——广东梅州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曾小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位 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 三省交界处,辖梅县、大埔、 丰顺、五华、平远、兴宁、 梅江区,总人口453万,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 属南海郡,南齐设置程乡县。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 敬州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 (公元1733年)成立直隶嘉应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1988年由 梅县专区改为梅州市。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的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古迹众多,风情浓郁。

ID:110837-13379 梅州市梅县丙村客家围龙屋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刘春林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千年古刹阴那山灵光寺,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千佛塔,泮坑瀑布,梅县雁南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阴那山天文科普园、松源王寿山,兴宁合水湖山、神光山,五华益塘水库、热矿泥山庄,平远南台山、五指石,蕉岭长潭胜景、丘逢甲故居、释迦文化中心,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丰顺汤坑温泉、龙归寨瀑布、龙鲸河漂流 等自然风光,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ID:110837-08588 广东梅县客家博物馆——大学校长馆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刘春林

 

 
  客家传统,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从低处往上看,“围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兴宁人又称“围龙屋”。如果连大厅前的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鱼塘拼起来看,一个单元的“围屋”,就呈现一个椭圆形。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部分又互不干扰,显得协调而又和谐。 人们说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梅县“围屋”的筑墙全部是三合土锻打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过一百号混凝土。它的建筑尺度精确,地墙、地面、楼面、屋面的平度和标高,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内外装饰和绘画,均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座落在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有一座华侨建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它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CCN传媒图片网 曾小凤)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刘春林)
Mr.
Mr.
ID:110837-08584
Mr.
Mr.
ID:110837-08608
Mr.
Mr.
ID:110837-08609
Mr.
Mr.
ID:110837-08610
Mr.
Mr.
ID:110837-08611
Mr.
Mr.
ID:110837-08612
Mr.
Mr.
ID:110837-08613
Mr.
Mr.
ID:110837-08614
更多图片>>
业务合作热线

电 话:52837246

E_mail:serv@ccnp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