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优秀影人:广东摄影家郭怀忠(2012.7.23-2012.8.5)  ·沧桑乌江古代重镇——重庆酉阳龚滩古镇  ·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广东虎门沙角炮台  ·广袤土地离天三尺三——四川石渠  ·“3·28”透水事故60名获救工人乘专列转诊太原救治  ·江浙多地出现集中退房 专家称可能因投资客撤退  ·新北京十六景昨日出炉 鸟巢、水立方等新地标入围  ·新疆五彩城雅丹地貌——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  ·舞动的额济纳胡杨 坚韧依旧  ·吉林雾凇  ·辽宁盘锦红海滩风光  ·草长莺飞坝上春 草色烟柳悄然至  ·布拉格  ·发改委预测:粮价回落 米价将降低  ·楼阁式砖塔——宁夏银川承天寺塔  
更多>>
感悟丹霞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何赛娇  

  一个盛夏晨雾尚未散尽的清晨,将往日懒散的心情打包丢弃,收拾好简单的行囊,让思绪伴随着我们,一同飞过城市灰暗色的天空,同几位好友一起,驱车来到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的丹霞寺。丘陵一样的岗峦上松、竹、柳、树木成林,婆娑掩映,错错落落的石塔在玉米田里或全裸露在外,或微见塔顶。过了小桥绕个小弯,进入一片绿荫河谷,千年古刹丹霞寺两丈多高的石坊山门赫然显现。丹霞寺就座落在这山峦环绕,松竹相拥的潺潺溪水之畔。据《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碑载:丹霞寺“兴于唐,盛于宋,兵焚毁于元,迄明中兴。”屡废屡建,鼎盛时僧人达800之众,有“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之称。丹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

 
  来到寺院见几小僧在此守卫寺门,跟同是禅宗寺院的少林寺比起来,这里多了几份宁静,轻轻的风,淡淡的味道,我闭着眼睛,感受着那难得的一份心情。清清的丹霞小河如同一条绿色飘带绕寺潺潺流过,河水在散淡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水的温柔,让你愿溺在其中。我一直愿意相信,生命是一条绵延流长的河,从天际来,或奔放,或舒缓,或曲折,拍击着河床,浪淘着沙石,奔流着,清澈着,最后将自己完全交付于大地。我想生活就是如此,静,是生命的完满,水,是生命的本源,流,是生命的体现,深,是生命的蕴藉。天空灰蒙蒙的,灰,不是忧郁,而是希望。在那空灵的灰色背后依然有个小蓝点在我心中闪烁。夏,没有萧条,只有炎炎烈日,只有勃勃生机。此时一切的烦躁在这里归于平静,这是一个特殊的季节,总能收获一种别样的感悟,用一种心情,守望着自己人生中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伴随着匆匆的脚步,记录着那些逝去的日子。

 
  站在天然禅师的塑像边,听寺院僧人讲他“烧木佛”的故事,才知道天然禅师就是丹霞寺创始人,天然禅师在右慧林寺遇天大寒,于是就取木佛烧火取暖。一个僧人阻止问:“你为什么要烧佛像?”天然禅师边拨火边说:“烧像取舍利。”那僧人气愤了:“木佛怎能烧出舍利来?”天然禅师说:“既然烧不出舍利,必不是真佛,那就再拿两尊来烧!”天然禅师不仅烧出了佛性,也烧出了个性。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素喜老和尚跟我说过的一段话,在少林寺他指着佛像说:“你信,他就是神,你不信他就是雕像。”我说:“师博你这样说不犯忌吗?”他说:“不犯忌,信则有,不信则无,佛在心中”。素喜老和尚的这段话同天然禅师的“烧木佛”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曹洞宗的信徒,天然禅师和素喜老和尚他们信奉的是一种儒雅的禅,一种平常人的禅,一种世俗与佛法水乳交融的禅。站在这佛堂中,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震撼,因为这些雕像让我想到了人的孤独、惶恐、无奈、卑微。也许这时苍老全刻在了脸上,心里这些软弱的情感,静静地,沉默着回归到内心。这时我仿佛看见一个细雨初歇的傍晚,太阳如同从清水中捞出,发出一片红色的光芒,照在丹霞寺一道道山梁上,纯净、明艳,流光溢彩,霞光万道。山、石、崖、树,一切都映得红里透亮。身在其中,心,不声不响地消失到霞光里。谁能怀疑,那不是淘尽凡尘的佛光呢?从此,在我的心中丹霞寺永远凝聚这种红色的光芒。丹霞寺不是一个筒单的景观,它是禅的一个思想轨迹,是一座山,一座古寺,几个和尚,千年来用心铸造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大雄宝殿里僧人们正在做晚课,佛乐和僧人苍劲的声音在寺里四处飘散,我喜欢听《大悲咒》,虽然听不懂,却仿佛能够从红尘的迷梦中感受到另外一个干净而清凉的世界,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能和世人产生心灵的的共鸣,思想的共振。心要经常悟,悟就要有大慈大悲的心,就要有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禅,这就是生活。佛教并非乐观也非悲观,它是实观的。如实的映照一切世间的虚妄不实,并为你指出走向解脱、平和、宁静与快乐的途径。一切的一切,如梦如泡影,如露如闪电。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在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低头沉思静心想,佛不能度已能度。丹霞寺里听诵经,唯心间一片澄净。


  河对岸根部相连的四株古银杏树遮河盖地,外露着虬龙般的树根盘根错节。坡地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塔林,现存和尚墓塔13座。包括元塔5座,均为叠涩式砖塔, 平面为六边形;明塔4座,3座平面为方形,1座平面为六边形;清塔4座,平面为六边形,均为大理石质楼阁式塔。我漫步在塔林间,在这里寻找佛性,观古塔虽然历经风雨,但它的那种灵动仍然能传达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月荏苒,时光不再,即使容貌早已损毁,可僧人们那一份份虔诚之心却仍然流动在古塔之间,颓败的古塔立在那见证了千年古寺的风风雨雨,诉说着苍桑岁月无情的变迁,向人们诠释着丹霞寺曾经的辉煌。

 
  寺院方圆600余亩柏林,是一片天然森林公园,柏树按阴阳八卦布局,其株数至今仍是个谜。据传清代有一军队路过此地,其首领脾气特犟,他想用部下士兵“人抱树之法”弄个明白,但最终仍然无果。


  我站在这林间小道上,此时,山风阵阵,各种花香沁人心脾。林涛声声,知了在高唱,鸟儿在低吟,虫儿也随声附和,低咕着不停声。谁说山间多寂寞,在远离繁华城市的大山深处,仍然充满着七彩阳光。

  寺里的僧人介绍说:“天然禅师为什么会选中丹霞寺为布法道场呢?相传唐代的时候,他为了找一处理想的地方建寺修行,四处游访。一日他来到伏牛山,看到这个地方,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当中夹个“红蜘蛛”(红色土岗),九龙交会一处(九条山岗),又有水流淳淳,是块宝地,在这儿正可建寺立庙。天然和尚就在此地化斋,后得一位姓庞的员外相助建起了寺院,广招徒弟,传经布道。天然和尚一心修炼成仙,便把寺院取名“仙霞寺”, 后 又改为“丹霞寺”。

 
  丹霞寺座落在丹霞山下,丹霞山原名留山,由浑厚高大,气势磅礴、迭宕起伏的山体构成,丹霞寺就座落在半壁青山围成的屏障里。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背靠海拔755米的火莽垛,前有叮咚若琴的九龙河。”由于天气原因僧人介绍的这些美景都藏在了云里,躲进了雾里,随着云雾的飘动,时而显露出它本来的面目,雄伟壮美。幽隐奇幻,险峻秀丽。总有一些让你留恋、记忆深刻的瞬间,可绝大部分也只是“走过,路过”时的一道风景。喜欢这恬静的景致,有山有水有寺,美哉!而问题是,有的景物太美,太让人着迷,很难割舍。当你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丹霞寺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座古意盎然的禅寺犹如珍珠撒落在这绿色的大地上。这里有迥异于名山大川的风光景致,有人文的厚重,有历史的沉淀……它能引发你念旧的情绪、怀古的幽思,能满足你对世外桃源的憧憬和寻觅,能抚慰你疲惫浮躁的身心。那么,也就是看看而已,不必太过于认真,该忘记的时候一定要忘记,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可那又能怎样呢?短暂的丹霞寺一行把步入漠然于世事人海中许久的我狠狠地震荡了一回,且从忧得思、从忧明理、从忧获能,忧心获释,灵则自然放飞;而能飞多高随心、获多少顺意,结果,不管它了。把喜、怒、哀、乐都写在香烟上,吸进肺里寄存,因为肺离心最近。“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CCN传媒图片网 何赛娇)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和来贵)
业务合作热线

电 话:52837246

E_mail:serv@ccnpic.com